汉末三国历任官职爵位(续五)-《回到三国当黄巾》
第(2/3)页
汉平帝时(王莽)改期门为虎贲郎,贲通奔,虎贲即能像猛虎一样奔跑。虎贲郎的人数在五百到一千之间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》:“前书武帝置期门,平帝更名虎贲。蔡质汉仪(《汉官典仪》)曰:‘主虎贲千五百人,无常员,多至千人。戴鹖冠,次右将府。’又虎贲旧作‘虎奔’,言如虎之奔也,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,故名焉。”虎贲郎和下文的羽林郎、羽林骑应该可以算是南军(南军此称多见于西汉,关于南北军在卫尉部分详解)之一。不同于三署郎,虎贲郎和羽林郎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,是确实有武艺在身的,必要时也可以参与战斗,有点类似现在中央警卫部队的意思。不过光和元年(一七八年),灵帝公开卖官鬻爵,虎贲郎和羽林郎只要花点钱就能当上,也就无所谓什么武艺、军功了。《后汉书卷八》:“(灵帝)初开西邸卖官,自关内侯、虎贲、羽林,入钱各有差。私令左右卖公卿,公千万,卿五百万。”另,虎贲郎是皇帝赏赐给重臣的“九锡”之一。
严格来说,虎贲中郎将和下文的羽林中郎将、羽林左监、羽林右监应该算是武官。但为了官制的完整和阅读的便利,暂时先列在这里,以后的武官篇还会再有提及。另,光禄勋作为虎贲中郎将、羽林中郎将、羽林左右监的直属上司,虽然有点兵权,但还是偏向于文官。汉朝文武的界线不是很明确,身为文职却带兵上阵的,也不在少数。
虎贲郎也有中郎、侍郎、郎官之分。虎贲中郎,官秩比六百石;虎贲侍郎,官秩比四百石;虎贲郎中,官秩比三百石;除此外还有节从虎贲,官秩比二百石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》:“虎贲中郎,比六百石。虎贲侍郎,比四百石。虎贲郎中,比三百石。节从虎贲,比二百石。本注曰:皆无员。掌宿卫侍从。自节从虎贲久者转迁,才能差高至中郎。”
一八八年左右,袁绍任虎贲中郎将。同年八月,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,袁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。
袁绍之后,一八九年左右,袁绍的兄弟袁术任虎贲中郎将。董卓进入洛阳后(一八九年),袁术为避祸而弃官逃往南阳郡。
另,二一三年左右,桓阶为魏国(汉朝的诸侯国)的虎贲中郎将,非汉朝的虎贲中郎将。《三国志·桓阶传》:“魏国初建,为虎贲中郎将、侍中,时太子未定,而临淄侯植有宠。”
6.羽林中郎将:一人,官秩比两千石,掌羽林郎。羽林郎的人数在一百二十八人左右,并且无中郎、侍郎、郎中之分,官秩统一为比三百石。羽林郎的地位要稍低于虎贲郎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》:“羽林中郎将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主羽林郎。羽林郎,比三百石。……蔡质汉仪曰:‘羽林郎百二十八人,无常员,府次虎贲府。’”
羽林郎的前身为汉武帝时的岩郎。汉武帝打猎回来后,让他随行的侍卫在殿门前屋檐下的廊屋(殿堂周围的小屋)中休息,所以这些侍卫被武帝称为岩郎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》:“本武帝以便马从猎,还宿殿陛岩下室中,故号岩郎。”
百官志中说羽林郎多在汉阳、陇西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六郡子弟之中选拔,其实并不全面。羽林郎和虎贲郎除了从特定郡县中选拔外,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世袭(荀绰晋百官表注曰:“虎贲诸郎,皆父死子代,汉制也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:“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,官教以五兵,号曰羽林孤儿。”);另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有军功的将士。
7.羽林左监、羽林右监:各一人,官秩六百石,掌管羽林左、右骑(军)。羽林左监、羽林右监手下又各有羽林左监丞、羽林右监丞一人。羽林左、右骑各有九百名骑兵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》:“羽林左监一人,六百石。本注曰:主羽林右骑。丞一人。羽林右监一人,六百石。本注曰:主羽林右骑。丞一人。注汉官曰:‘孝廉郎作,主羽林九百人。二监官属史吏,皆自出羽林中,有材者作。’”
第(2/3)页